法国的家庭从来没有像最近15年来这样,成为众多研究的对象。如果80年代我们还会听到谈论“家庭危机”,在家庭的研究方面,却确实无危机可言。
分析一下:1982年的人口普查情况,可以得到一张法国家庭多样化的清晰图像,从中可以得出的形象是向个人主义发展的强烈倾向。这种个人主义是自发的,或被迫的。和15年前的一些数字相比,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家庭生活组合体规模的缩小,这是出生率下降的结果;而几对夫妇住在一起的情况正在消失。人口普查中列为“独身”即单独居住的男女,数量激增,这是否也和出生率下降及一家人分居一样,是自愿行为造成的呢?这就不那么肯定了。1982年的法国人家庭,每四家就有一家由一人组成:鳏夫、寡妇,离了婚的男子或女子,或是未婚的人,一般都已高龄。而巴黎似乎就是“单身”之都,因为那里的单身家庭比例为两家中有一个。
1982年的人口普查还显示出,城市人口停止增长,不足一千居民的市镇(法国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译注)在发展,这就把为时一个世纪的倾向颠倒了过来。这些事实对家庭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关系可以通过城乡关系的存在得到充分发展:家庭锚固在产业——即使很小——上,是人人皆知的事情。看看15年前的情景,就可以估量出法国家庭结构中发生的变化有多大。接下来的图画细致地描绘了:a)单独生活的人;b)“单亲”家庭。“单亲”一词所指的是由双亲中的一方或几个孩子组成的家庭,鳏居或寡居的人,离了婚的人,或是未婚而抚养自己子女的人,都属于这种情况;c)有子女或无子女的夫妻。
大家都知道,如今合法结为夫妻的人比以前少,而离婚的数字却在增加。结婚的数字一直增长,直到1927年,那一年结婚的人数高达四十多万对。我们观察到,自那以后,这个数字在下跌,80年代每年结婚的人数在30万对上下。70年代,在整个欧洲,离婚曲线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升了上来;在当今的法国,四宗婚姻中就有一宗以离异而告终。如果离婚者再婚频繁,婚姻破裂数字的增加,可能并不意味着对婚姻失去了好感;但眼下离婚者再婚的频率似乎在下降,这大概可以解释为对稳定的夫妻模式的一种否定。在婚姻链条的另一端,青年同居现象日益普遍,这种否定似乎就更明显了。从1975年后到1981年,男子不足35岁的婚外夫妻人数从15.5万上升到40万,即在6年中翻了一番还要多。
最后,在合法夫妻统计数字下降之上,还要加上非婚生子女数字的上升。考虑到避孕方法的普及,非婚生子女已经是有意生的孩子。这种渐渐地不再被称之为“非婚生”的子女,其出生率从1959年到1966年间的6%,上升到1982年的近15%。
对这些新的夫妻模式,我们再次赋予其恰当地位。同时,我们也回顾一下,根据《人口与社会》(1983年6月出版)的说法,1981年已婚男子和已婚妇女的比例还分别为82.4%和83.5%。10年之前,这种比例是83.3%和84.9%。像埃韦·勒布拉和路易·鲁赛尔(见其文章,1982年)这样的人口学家提出假设,认为1955年到1959年出生的这一代人结婚的最终密度最高也只在80%到85%之间。即使照这个下降的数字计算,合法地结为夫妻的比例也将继续占压倒多数,以其他家庭形式生活的人——有孩子或无孩子的非婚夫妇、单亲家庭、离婚者,等等——是极少数。在80年代的法国,新就新在这些多样化模式已经被人接受,从不正常变成了新的正常形式,为社会所容许。这与19世纪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恰好相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合法地组成家庭当成唯一的并且是必须遵守的标准,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几年的青年同居使社会学家们得以证实,这种自由结合并不否定作为婚姻特征的一夫一妻制。只要同居的人像夫妻那样,在由社会阶层或教育程度勾画出来的婚姻“圈子”中互相选择,他们的选择就不会让人感到不正常!
摘自《家庭史(第二卷)现代化的冲击》
袁树仁赵克非邵济源董芳滨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定价:39.80元